起源于科幻小说《雪崩》的元宇宙,这两年,一下热得不行。而虚拟现实,增强现实(VR、AR),区块链,非同质化货币的三大技术,怎么与医疗进行结合,成为近些年前沿机构进行探索和尝试的热门领域。
六大医疗应用场景,带来的不止是新鲜
包括了预防、诊断、治疗、康复、教育、康复六大领域,而这几大领域,覆盖了医疗健康行业的各个方面。元宇宙带来的新技术和新经验,为解决这几大领域的痛点问题,带来了各种可能,在可及性、体验度、安全性等方面都会有显著的提升。
预防:健康知识普及,健康管理,健康锻炼
诊断:辅助检查,远程会诊,疾病诊断
治疗:远程治疗,手术支持,手术方案准备,医患沟通
康复:康复方案制定,康复锻炼辅助执行,康复培训,康复督查
教育:专业人才培养和深入教育,患者及护理人员教育,新产品新技术教育
创新:新产品,新服务模式开发,虚拟研发
元宇宙医疗的核心,其实是大数据+人机融合
举例来讲,大数据和人工智能,最显著的特点是,机器学习,潜力无限,远非人力能比。那CT影像来说,经过系统的深度学习之后,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为代表的机器,对潜在肿瘤识别度可以比最厉害的专业医师还要高。而这样的医师需要数年顶级客户大量实践经验的培养,极其稀缺,而这对机器而言,就完全不存在。
人工智能的出现,大大降低了漏诊率,提高了诊断效率,减少了误诊率。比如过去医学影像主要依靠的是医生的眼睛,难以定量评估,但是依靠元宇宙医疗技术,可以进行智能检测、分类、分割,融合大数据分析,提供了可靠的诊疗方案。
更厉害的是,机器可以24小时不间断学习,同时,学习的成果可以批量复制。数据显示,美国医学影像数据年增长率为63.1%,放射科医师年增长率仅仅是2.2%,差距为60.9%;中国影像数据年增长率为30%,放射医师年增长率4.1%,差距为23.9%。所以仅靠医生人眼观察巨量影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,这给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元宇宙技术带来了发展空间。
但是,机器也有缺点。再厉害的程序,总会有bug,只是发展的实际和有没有被发现而已。在特定情况下的出错,对机器而言,几乎无可避免,但是对人而言,这就完全可以避免。人和机器的协同工作,是将来元宇宙医疗的必由之路。由机器进行微观化、批量化、规模化、程式化、检索化、高稳定化的操作,由人进行精细化、思考化、决策化的操作,发挥所长,从而是现在诊疗上的突破。
AR给患者讲透手术原理及风险,眼见为实
相当于把手术在患者和亲属面前进行了预演,一方面,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和压力,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,另一方面,在是医护对手术方案的一次审视,分析判断不合理的地方,存在的风险,增加了手术的熟悉度,增加了手术的成功几率。
而这种预演,对于微观层面的手术,更有意义。当以前只能在显微镜的镜头里出现的画面,现在出现在眼前,可以从各个维度审视,这对医师的意义,自然不可言喻。
虚拟现实的另一个好处是,远程治疗。设想一下,一个危机患者,在以前,详情纽约的权威诊疗,似乎只有一个办法,坐飞机飞过去,而这耗费的时间,根本不是一个危重病患所能承受的,但是现在简单了,只要一个视频,患者所有的信息全部以虚拟现实的姿态呈现在专家的面前,几乎和在现场没有区别,甚至是手术的过程,专家也可以全程观摩指导,再甚至是专家在现场人员的辅助下,通过人工智能设备,进行手术。
在下一步,会不会像无人驾驶一样,人工智能替代人类成为驾驶员,人工智能具备了大多数医师的能力,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医师,那个时候,由机器,实现这一切。
这一切,听起来就像梦,然而它已经,或者即将成为现实。